人类学系 副教授
电子邮件:chenwj289@mail.sysu.edu.cn
联系方式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马丁堂
基本介绍
陈伟驹,1988年生,广东湛江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2023年“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07.09-2011.07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 本科
2011.09-2016.07 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系 硕博连读
2016.09-2023.07 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 讲师、副教授
2023.08-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史前考古 史前年代学 考古学史
主持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华南地区新旧石器过渡文化研究(17CKG002),2017-2022年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考古研究专题”一般委托
项目“新石器文化起源的中西理论比较”(21@WTK009),2021-2023年
代表性学术成果
(一)专著
1. 陈伟驹:《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二)论文
1.陈伟驹、李法军:《鲤鱼墩遗址出土人牙的牙齿磨耗和龋齿》,《人类学学报》2013年32卷1期。
2.陈伟驹、李法军:《鲤鱼墩新石器时代居民牙齿磨耗和口腔健康分析》,载李法军等著:《鲤鱼墩——一个华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生物考古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年,
第152-188页。
3.陈伟驹:《塔布敖包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存再认识》,《边疆考古研究》(第15辑),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79-88页。
4.陈伟驹:《岭南地区史前年代学及相关问题研究——以牛栏洞遗址为例》,《东南文化》2015年6期。
5.陈伟驹:《有陶与无陶:时间早晚还是空间差异?——简论岭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江汉考古》2016年1期。
6.陈伟驹:《咸头岭文化生计方式的探讨》,《考古》2017年第8期。
7.陈伟驹:《第三届“交流与互动——民族考古与文物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国文物报》2017年5月5日第6版。
8.陈伟驹:《跳出西方固有模式:华南地区新旧石器过渡文化研究》,《中国文物报》2018年5月4日第6版。
9.陈伟驹:《关于上山文化年代的讨论》,《东南文化》2018年第3期。
10.Weiju Chen. On the subsistence types of the Xiantouling Culture. Chinese Archaeology. 2018, 18:127-135.
11.陈伟驹、马萌萌:《从新近发掘的青塘遗址看牛栏洞遗址和华南新旧石器过渡文化》,《中国文物报》2019年8月9日第6版。
12.陈伟驹:《小河西和兴隆洼文化的绝对年代》,《边疆考古研究》(第26辑),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53-62页。
13.陈伟驹:《革新桥文化的生计方式与广西史前农业起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14.陈伟驹:《关注预处理:科学分析与使用碳十四数据》,《中国文物报》2021年1月15日第6版。
15.陈伟驹:《殊途同归:夏鼐与苏秉琦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形成之比较》,《考古学报》2021年第2期。
16.陈伟驹:《再论华南早期新石器14C数据引起的困惑问题》,《文博》2021年第4期。
17.陈伟驹:《构建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9日06版。
18.陈伟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也要重视边疆地区》,《中国文物报》2022年11月11日第5版。
19.陈伟驹:《关于双塔遗址一期遗存年代的讨论》,《边疆考古研究》(第36辑),科学出版社,2022年,第86-94页。
20.陈伟驹:《如何理解作为科学的考古学》,《中国文物报》2023年2月17日第六版。
智库成果
1.撰写的一篇对策信息类研究报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采纳,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
2021年第62期,获得中央领导人批示。
2.陈伟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要重视边疆地区》,《民族宗教调研内参》2023年第3期,
被国家民委信息刊物采用。
获奖情况
2016 第五届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学术组)
2018 中央民族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奖
2019 中央民族大学高层次人才奖励计划(优秀青年人才)
2020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0年度(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2021 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十周年特别奖(薪火相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