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世纪风华,学脉流长。中山大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有着悠久的学科历史和深厚的学术底蕴。
中山大学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可追溯到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创办之初即开设社会学课程,1931年在文学院建社会学系,后又设社会学所。期间,社会学系师生开展了“石牌郊区生活调查”“广东工商业调查”等田野调查活动,并编辑出版关于劳工、统计、人口等方面的著作。私立岭南大学的社会学最初与历史学、政治学同属历史政治系,亦称社会科学系。20世纪30年代,岭南大学社会学日渐成熟,其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对西南社会和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了许多极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其中由杨庆堃先生主持的广州近郊鹭江村的实证调查与研究,意义深远。其著作Chinese Communist Society: The Family and the Village在国际社会学界享有极高声誉。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大社会学系由广东高校社会学系合并而成。一年后,中山大学社会学停止招生。

人类学、考古学的学术传统可以追溯到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该所于1927年8月筹办,1931年改名文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傅斯年、顾颉刚、崔载阳、容肇祖、杨成志、罗香林、钟敬文、商承祚等名宿在此耕耘著述。当时,语史所下设人类学研究组,并设置民俗学会、考古学会、古籍整理部,主张“要实地搜罗材料,到民众中寻发言,到古文化的遗址去发掘,到各种的人间社会去采风问俗”,利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天文学等作为研讨学问的工具,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1948年,中山大学文学院建人类学系,不久后被取消。部分教授调到北京、武汉等地参加民族学院的筹建,部分教授辗转中国台湾、美国,其余则进入社会学系。195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被取消后,人类学系教师在历史学系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1981年,中山大学在全国率先复办人类学系,并首批复办社会学系。同年,人类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首批博士点单位),人类学系成为国内人类学唯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教育层次的办学单位;社会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自此,人类学和社会学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00年获批社会学专业博士点;2002年人类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人类学专业通过国家重点学科复评,社会学专业被批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12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人类学系联合组建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的代代学者饱含学术热忱,肩负时代使命,携手学术同道,不断创新学术理念,开拓研究路径,为理解社会、历史、文化和人类行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经验,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时期,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先辈们铭记中山先生“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的遗训,一边求学治学,一边投身救国事业。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广州“文总”六烈士中就有社会学系学生凌伯骥、赖寅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变革进程中,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先辈们筚路蓝缕,用智慧和汗水铺就了学科复兴的坚实道路,笃力重建中国自己的社会学、人类学和考古学。
如今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下设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和人类学系,拥有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三个本科专业,以及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及文物学、博物馆学、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等专业的硕博学位点。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山大学社会学的培养体系已成为全国的标杆,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法和社会统计学均开设初级、中级和高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开设前沿社会学实验课程,以培养新一代社会学专业人才为使命,注重社会学理论和实证分析能力训练。中山大学民族学(人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积淀深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人类学强调扎根田野,从实求知。学科秉承华南、西南民族学传统,已发展出西南民族与南岭走廊研究、东南亚与跨境民族研究、珠江流域族群研究、都市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环南中国海研究、民族文化遗产与保护等特色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中山大学考古学是全国唯一设置在人类学系下的考古专业,历史悠久,是华南地区唯一的考古学专业。学科优势方向为民族考古学、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
学院现有2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参与共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同时,依托学院建立的中山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的社会学、社会工作、人口学、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专业重视社会实践和田野调查,致力于整合第一、第二课堂,开放教学资源,培育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素质,引领学科发展。2023年,《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依托专业优势,学院成功打造“博雅教育实践项目”和“社人聚焦”调研大赛等特色实践育人品牌活动,近年来聚焦“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题,贡献了中大社人学子的青春力量。社会学专业在城市与社区研究、人口与社会发展、计算社会学、医学与健康社会学、消费社会学以及移民研究等多个领域确立了独具特色的学术定位,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学和民族学专业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方针,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做出学科贡献。学院考古成果丰硕,2023年,学院主持发掘的“新疆吐鲁番市西旁唐宋时期景教寺院遗址”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22年7-12月,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参加发掘的“贵州贵安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和中山大学联合发掘的“广西合浦望牛岭汉墓”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2019-2022年度,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山大学对越州故城进行调查、勘探与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2024年,中山大学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的“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洞悉社会变迁,理解多元文化,解开人类奥秘,传扬人性光芒。站在中大新的百年起点,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将继续与学校和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守正创新,解答时代命题,以学术探索推动社会进步,以人文关怀照亮文明之路。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8人,高级讲师1人。此外,还有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6人。师资队伍学源结构合理,主要来自英国、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多所著名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占90%。
学院办有学术刊物《南方人口》(CSSCI来源期刊),并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考古学实验室。学院与国外、境外诸多著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由于毗邻港澳,与香港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数据截止2024年12月)
::学科专业设置:: | |
博士后流动站(3个) | 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 |
博士授权点(7个) | 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化与认知 |
硕士授予点(7个) | 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 | 社会工作硕士、文物硕士、博物馆硕士、社会调查硕士 |
本科专业(3个) | 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 |
::研究机构设置:: | |
研究机构名称 | 成立时间 |
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 | 1979 |
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 1987 |
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2022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基地) | 2023 |
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与中文系合建) | 2001 |
中山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 | 2002 |
中山大学华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中心(与广东省博物馆合建) | 2003 |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 | 2004 |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与历史系合建) | 2004 |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 (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与哲学系合建) | 2004 |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2006 |
中山大学消费与发展研究中心 | 2006 |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 2008 |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 | 2009 |
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 | 2009 |
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2011 |
中山大学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2013 |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非洲研究中心 | 2016 |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 | 2017 |
附:学科大事记(上下滑动阅览)
1927年,国立中山大学筹备成立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并由我国民俗学研究开路人顾颉刚教授带动和发起,并于同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
1928年,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下设民俗学、人类学研究组,并与教育学研究所联合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传习班。
1931年,国立中山大学实行学院制,文科称文学院,下增设社会学系,招收本科生,授文学学士学位。
1935年,国立中山大学首批成立研究院,内设的文科研究所增设人类学部,并招收研究生;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强调中文、历史的研究,并注重教育、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
1946年,抗战胜利后,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复校广州,根据教育部文件,取消研究院,所属研究所划归原所属学院办理,并在广东法商学院又创办了社会学系,社会学呈现繁盛发展势头。
1948年,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增设人类学系,在职教师有杨成志、戴裔煊、岑家梧、梁钊韬、张为纲、顾铁符等。
1949年,人类学系被取消,杨成志等教师调离中大,梁钊韬转入历史学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社会学系被取消,教师在历史学系继续开展研究和招收研究生。
1956年,历史学系考古教研室成立,梁钊韬任教研室主任,并带领历史学系部分学生在广州东郊飞鹅岭地区做考古调查和发掘。
1961年,梁钊韬招收民族考古方向研究生。
1972年,梁钊韬从粤北干校返回中山大学,复任历史学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并筹建考古学专业,第二年建立并开始招生;先生在教学中坚持民族考古学的方向,将人类学、民族学与考古学结合,使学生受到多学科的训练。
1978年,人类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79年入学。
1979年,社会学系、地理系、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经济系、历史学系等单位部分教师组成人口研究小组,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筹建,成为国内最早恢复人口学的学校之一。
1980年,中山大学聘请原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美国匹茨堡大学荣誉教授杨庆堃为名誉教授,拉开了中山大学社会学系重建与复办的序幕。
1981年,中山大学在全国率先复办人类学系,梁钊韬教授任系主任,并首批复办社会学系,何肇发教授任系主任;同年,人类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首批博士点单位),社会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人类学系成为国内人类学唯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教育层次的办学单位。
1982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
1984年,社会学系招收本科生,学制四年,自此,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趋向规范化、制度化。
1985年,中山大学成立人口研究所,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中山大学人口理论研究室;同年,人口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人类学系增设文化人类学研究室。
1986年,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与广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广东人口学会共同主办《南方人口》学术期刊。
2000年,法国与中国在社会科学领域首次联合开办的学术研究中心“中法合作工业与技术社会学中心”在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建立;同年,社会学系获批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并招收本科生。
2001年,社会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招收博士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高校中仅有的五个拥有社会学专业博士点的社会学系之一;同年,人口研究所并入社会学系。
2002年,人类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4年,获批建立民俗学博士点;社会工作获批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6年,社会学系与人类学系合作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民族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建立;同年,社会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08年12月,学校批准成立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2009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MSW)获首批全国教育试点单位之一;人类学专业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嘉奖。
2011年,学院召开社会学、人类学复办30周年纪念大会。
2011年,学院成功申报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2012年,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设立。
2013年,社会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广东省级攀峰重点学科,民族学、考古学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
2013年,学院获批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工程勘察、监理资质单位。
2013年,学院申请复办民族学专业,2014年开始恢复民族学本科招生。
2013年,中山大学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获批为首批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2016年,社会学一级学科继续获评为广东省级攀峰重点学科,民族学、考古学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
2017年,获全国社会学类专业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9年,教育部“马工程”建设教材《人类学概论》出版,周大鸣教授担任主编。
2019年,社会学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人类学、考古学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2年,教育部“马工程”建设教材《城市社会学》出版,蔡禾教授担任主编。
2022年,获批设立省级文科重点实验室“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
2023年,牵头申报的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获批。
2023年,学院参与发掘的“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非‘遗’足食——牛肉干制作技艺非遗+村史文化保护助力丰阳产业和文化振兴”项目获评全国优秀青年突击队(全国高校唯一获奖队伍)、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2023年,社会调查专业硕士点获批。
2024年,学院主持发掘的“新疆吐鲁番市西旁唐宋时期景教寺院遗址”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2024年,《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写作》入选新一批教育部“马工程”建设教材,张应强教授担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