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6月获中山大学历史学(历史人类学)博士学位,9月进入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工作。20226月依托中山大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入职学院。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入选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

 

教学课程

区域与族群研究、本体论人类学经典导读、人类学与历史研究经典导读、民族民间文献与人类学研究。

 

科研领域

历史人类学、仪式研究、本体论人类学等。

 

代表性论文

1)《西方人类学界万物有灵论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23年第5期;

2)《从国家到政治体——东南亚前现代国家研究的理论意义》,《开放时代》2023年第5期;

3)《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成果、争论与新的解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与郭健新合作);

4)《作为方法的边缘研究: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5)《华南研究对施坚雅区域理论的继承与超越》,《人文杂志》2022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与白爱萍合作);

6)《东南亚前现代国家研究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启示》,《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21年第5期;

7)《从广西左江上游地区民间宗教仪式看中国文化统一性》,《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

8)《明清以降中国南部边疆地区的国家整合方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

9)《评Steven B. Miles, Upriver Journeys: Diaspora and Empire in Southern China, 1570-1850》,《汉学研究》20192期;

10)《同源一家”——林惠祥、徐松石环南中国海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时代意义》,《开放时代》2018年第3期;

11)《土地权与人身权:清代广西土司地区土地文书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2期,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双语数据库全文英译出版;

12)《清代边疆地区社会阶层的变动与文化面貌的转变:以广西靖西县墓碑、石刻等历史资料为中心的考察》,《社会》2016年第1期;

13)《皇帝、国王与土司——议征安南事件前后看明嘉靖时期的帝国意识形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4)《山民与国家之间————詹姆斯C. 斯科特的Zomia研究及其批评》,《世界民族》2014年第2期;

15)《宋末至明初广西左江上游土酋势力的动向——<知思明府黄公神道碑>看祖先叙事的创制》,《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

16)《清末民初广西太平州开圩现象再探讨》,《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3期;

17)《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广西壮族地区J县扶乩活动的文献和田野考察》,《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3期;

18)《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何以达致——中西学界关于神明标准化与仪式正统行为的争论》,《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

19)《移民传说与族群记忆——民族史视野中的南方族群叙事文化》,《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4 期(第二作者);

20)《家族的历史抑或国家的历史——中越边境地区沿海族群之身份与认同的历史考察》,《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21)《钦州西部的地方历史与都峒之民祖先记忆的创制》,《民族研究》2009年第2

 

主要著作

1)杜树海著:《边境上的中国——11世纪以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历史与记忆》,九州出版社,2020年版;

2)杜树海著:《中国南疆的区域历史与族群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邓永飞、江田祥、杜树海、莫纪德整理:《广西恭城碑刻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主持课题

1)《明清以来南岭民族走廊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整合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850016);

2)《道教与滇黔桂越边区民族宗教交融研究》,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BZJ040);

3民族志和历史人类学视角下汉藏语系人群考察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王传超:多学科视角下的汉藏语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批准号:21&ZD285 );

4边疆民族地区所见中国文化统一性再研究2019年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

5“11世纪以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历史研究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6中越边境地区的族群历史与国家认同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