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社会学前沿系列讲座 第二讲)数字存取技术时代的所有物品
数字存取技术时代的所有物品
发布人:朱明明
发布日期:2025-05-15
主题
数字存取技术时代的所有物品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南校园501栋103室
主讲人
郑作彧

主要内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机械复制技术时代的艺术作品》提出了一项著名的诊断:以摄影与电影为典型的科技下,艺术作品(将)会因技术上的可复制性而失去灵韵(Aura)并造成重要的政治后果。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让灵韵的消逝似乎更加彻底。然而在今天Web 3.0高速发展的时代中,通过区块链技术,任何物件――尤其是数字艺术作品――只要绑定了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s,NFT),便可以拥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如此一来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在Web 3.0时代中能打造绝对不可复制性的NFT技术的出现,是否意谓着灵韵在当代归来了呢?还是它依然消逝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会从两项分析出发:一,究竟本雅明所谓的灵韵是什么?二,从灵韵理论的角度视之,NFT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在探究完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发现,NFT带来了一种新的灵韵,“后灵韵”(Post-Aura),而且后灵韵将不只附于艺术作品上,而是缠绕于世界上所有的物,但偏偏只有一个东西除外:人。换言之,数字存取技术时代中的所有物品与人之间的存有关系会被全面颠倒过来,人会越来越成为唯一一个在本体论层次上被排除在世界之外的东西。
主讲人简介:郑作彧,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德国耶拿大学特许教授资格研究员、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客座研究员、德国生态经济研究院网络专栏作家。博士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术专长为社会理论与社会哲学,目前专注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