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立身,立德树人——访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四有好老师”

发布人:朱明明

 

作为教育者

他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

通过扎实的理论教学和田野实践

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和行动力

 

 

作为学术人

他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同呼吸共命运

把研究和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

以奋发进取的精神带领学生

以温暖和仁爱之心关怀学生

辛勤培育出一届又一届优秀学子

在教书育人中也收获了成长的喜悦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请跟随我们的访谈走近他们

 

 

 

 

涂炯

——扎根学识积累:引领兴趣, 激发热情, 拥抱学术 

顺其自然的理念贯穿着涂炯教授的求学和科研之路。在她的求学生涯中,一开始并没有急于精准确定规划和目标,而是跟着兴趣逐渐去探索。本科阶段,她对人类学萌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主动修习与此相关的课程,硕士阶段,她开始关注医疗与健康领域,在攻读博士时选择了医学社会学方向,并在工作后不断深钻,聚焦疾痛体验安宁疗护领域深入研究,兴趣在她的学术之路上陪伴前行。

涂老师以自身学术兴趣探索为例来启发同学们,在她看来,职业如果能与兴趣爱好、人生发展契合到一起,就是一种很完满的状态;但如果达不到,尽自己最大的程度遵从自己的内心为想做的事情努力,也是不错的选择。

(图1:涂炯老师在田野调查时留影)

在确定学术作为自己的终生志业后,除了兴趣,还需要更多的积累和完善。在自己新书的序言中,涂炯老师提及了领导、老师和家人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培养学生中的教学相长,使她从一名怀揣梦想的学生成长为受学生们欢迎的四有好老师。对涂老师而言,自己是与学生一同成长和进步的。在早期还不那么成熟的时候,是跟学生一同做研究、一起读文献。他们的想法与看法督促我去了解更多元的观点、他们的田野调研心得也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思考。职业早期大多数学生跟我的年龄相差不大,作为导师在学术上殷切地希望学生能以更高的标准写出更高质量的论文,但是当生活上遇到困扰我希望我能更像是朋友。在学生眼中,她不仅是一位严格的导师,更是充满关怀与理解的知心大姐姐。

当谈及学术与生活的平衡时,涂炯老师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尤其是质性研究,研究与生活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甚至会给研究者的生活以滋养。她举例说自己在刚踏入医学人类学研究领域时,一开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对健康的过度关注而对自己和家人出现各种疑病忧虑,随着在研究领域的逐渐深入,自己不单学会了一些疾病的辨析常识,使自己的健康意识有了巨大的提升,而且更加能够对病患进行同理共情和关注社会支持领域,从研究实践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更是深入地滋养了自己的生活。

(图2:涂炯老师与学生

选择学术道路,不只是为稻粱谋,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做学术的压力无时不在,需要持续思考与投入。将时间精力投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很多时候是要放弃一些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的,得失相伴而生。将学术兴趣自然而然内化为生存方式和内在追求,能帮助自己从外在的压力与束缚中解放出来,最终感受到作为一名学者的确幸。对涂老师而言,不断激发学生对于学术和生活的热情,引导他们去追求自己内心的热爱,全力以赴追逐梦想,不负韶华,也是自己教师生涯的责任和使命。

 

杨小柳

——培养道德情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生活

 

既潜心学术研究,又投身行政工作。两套体系的工作如何兼顾和平衡,又相互有何启发?我们从这个问题开始了与杨小柳老师的访谈。

谈及学术与行政的差异,杨小柳教授深有体会。学术,是一趟沉厚深入的跋涉,要求人们去发现、探索、创新。其核心在于提出问题,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和逻辑推演;而行政工作,则更侧重于体系内的分工协作与高效执行,关键在于把活干好,需要个体能够快速适应并融入这个体系,明确自身职责,按规开展工作。显然,这两大体系在构建逻辑上截然不同,故而这二者兼任所面临的思维之碰撞,无疑是让人感到无所适从的难题。与此同时,杨小柳教授的家庭情况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她的先生常年在异地工作,家中两个年幼孩子的养育重担又落在了她肩上。因此,她实际上需要在学术、行政和家庭这三个不同的体系中频繁切换,力求协调兼顾。她坦言,这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在不同体系间实现无缝衔接,确保每一方面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她的经历无疑展现了一位女性在多重角色下的坚韧与智慧。

(图3:杨小柳老师在黄腊村进行田野调查访谈)

杨小柳教授表示,最开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完全就是兵荒马乱。经过了数月的深思熟虑,她才厘清几个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起初,她试图为这三者排序,按重要性分配时间与精力。然而,她发现学术是她作为学者的使命,那份初心与热情从未动摇;行政工作则承载着服务学校、立德树人的重任,责任重大,须全心全意投入;家庭,作为妻子与母亲,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孩子们的关爱与陪伴,她无法割舍。三者皆为大事,需全力以赴。所以,既然无法排序,那就三者兼顾。

接下来,她就从提高工作效率着手,一方面系统规划和统筹时间安排,把时间的安排细致到每天的每个小时,通过时间安排的规范化、程序化,保证每个时间节点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并确保不遗漏。另一方面,时刻保持学习热情,运用学者开展研究的思维范式和方法,抓关键基本问题,熟悉自己缺乏经验的行政文化,实现社会化的融入和适应。

同时,还要保持身心健康。杨小柳教授认为,身心健康是我们扮演好各类社会角色的基础和前提,找到一个能够持续坚持的兴趣爱好,对应对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十足重要。她的秘诀是坚持每天中午一小时的瑜伽冥修,和自己的身心对话,去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的心灵提供一个栖息地,对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工作生活的热情有奇效。

(图4:杨小柳老师在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

最后,杨小柳教授表示,广大女性科研工作者还在成长之路上,必修之课或在于兼顾多端,穿梭诸境。愿众女性科研工作者坚韧不拔,用心处理多重身份,修以丰富视角去战胜前路荆棘片片。

 

 

金志伟

——砥砺理想信念:热爱为引,执守为行,坚定自信

 

考古,是生活的缩影,生活,亦如考古般需要去探寻。考古学,不仅是探寻古人足迹的学科,更是以实物为镜,映照当代社会风貌的学科。在考古学的领域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田野实习是学术生涯的一道分水岭,有人因此离开这一行,有人却因此爱上这一行。毋庸置疑,金志伟老师便是后者。

1996年入职中大以来,金志伟老师的生活便与田野实践融在一起。近三十载光阴,他投身于考古教学一线,探索和打造具有华南地域特点、与人类学结合的田野考古培养模式,引领同学们走向考古学术和职业生涯,为中国考古学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田野技能过硬、专业思想牢靠、学术能力突出的人才。从青涩的学子到如今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他分享了自己与考古田野的不解之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对考古学科的热爱与坚守。 

(图5:金志伟老师在考古工地进行发掘)

谈及考古学,金老师坦言,刚接触时并无浓烈之兴趣,甚至对此一无所知。在北京大学的头两年,他更渴望探寻历史的方法,追问历史划分的依据与标准。然而,课堂的知识并未能完全解答他的疑惑,直至他第一次踏入山西曲沃县的天马-曲村遗址,那片充满未知与挑战的田野,才让他真正领略到考古学的魅力。金老师如此描述:田野实习不断地在挑战你,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场会挖到什么,不断寻找各种各样的遗迹遗物,不断探究地层与地层间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又代表了什么。那些深埋地下的遗迹遗物,如古人低语,诉说遥远的故事。他在田野中观察、思考,与古人对话,与另一时代的另一群体交流。正是这种未知与挑战,激发了他对考古学的浓厚兴趣。

(图6:金志伟老师在考古工地现场进行交流)

同时,在田野实习的过程中,金志伟老师不断思考考古学是什么。他认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物质文化遗产,但更重要的是解读其背后的文化信息。因此,他在田野考古发掘时,不仅关注物质遗存的属性,更关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他延伸出诸多学术思考,如这些器物如何被使用、由谁使用、如何传承演变、其配套的生活场景又是如何等。这些思考让他的田野实习与学术研究相得益彰,为他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而今,经由考古挖掘的宝贵经验和深入的学术思考使他更加坚定地认同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与深刻性。

金志伟老师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源于其田野发掘工作,更在于他深刻认识到考古学作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他心目中,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考古学作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不断反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通过遗址的发掘与复原、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可以让历史遗迹、文化瑰宝重见天日、重获新生,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思接千载中读懂何以中国,进而增强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民族精神的丰厚底蕴。

 

 

撰稿:李尚勤、旷来来、田龙杰

校对:刘玉铸

初审:黎玉河

审核:范星星

审定发布:陈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