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黎相宜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经历

2025—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教授

2023—2025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副教授

2017—2023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副教授

2015—2017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讲师

2013—2015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  讲师

 

教育背景

20136  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86  毕业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研究领域

移民社会学,消费社会学,比较社会学

长期关注亚太地区的跨国移民流动、跨域消费与区域社会比较

 

承担课程

本科生:《消费社会学》《社区研究》《国际移民研究》《全球化与跨国主义》

研究生:《专业方向精读》

 

主持项目

一、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的社会治理模式比较研究2020-2024(已结项)。

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比较视角下的移民安置聚集区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2016-2019(已结项)。

3.中国侨联课题委托项目百年变局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社团转型2024-2026(在研)。

4.中国侨联课题年度项目东南亚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比较研究2022-2024(已结项)。

5.中国侨联课题年度项目广州珠江华侨农场归难侨群体的多向分层融入模式研究2015-2017(已结项)。

6.广东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广州新移民与侨乡社会的互动2014-2019(已结项)。 

7.广东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归难侨群体的多向分层融入模式研究2013-2014(已结项)。

8.中国侨联课题年度项目社会地位补偿视角下的移民跨国实践研究——基于广州花都籍巴拿马华侨华人的考察2013-2014(已结项)。

9.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年度青年项目广州华侨农场社会治理研究2018-2020(已结项)。

10.广东省侨务理论研究课题广州花都籍巴拿马新华侨华人的跨国实践与侨乡社会互动2014-2015(已结项)。

二、教学项目

1.2022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在研)。

2.2021年度中山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类项目(在研)。

3.2021年度中山大学本科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已结项)。

4.2014年度中山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类项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全球化与跨国主义(已结项)。

 

学术成果

一、移民社会学

1.《乡土情结还是都市精神?当代移民与广州社会的双层跨国互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8月,第一作者。

2.《区别化治理:基于三个移民安置聚集区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6月,第一作者。

3.《移民跨国实践中的社会地位补偿:基于华南侨乡三个华人移民群体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3月,独立作者。

4.《政策性地位、区别化治理与区别化应责——基于一个移民安置聚集区的讨论》,《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3期,独立作者。

5.《跨国实践中的社会地位补偿:华南侨乡两个移民群体文化馈赠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9期转载)。

6.《制度型族群聚集与多向分层融入——基于广州南涌华侨农场两个归难侨群体的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7.“Remittances for Collective Consumption and Social Status Compensation: Variations on Transnational Practices amo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Migrant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SSCI, Q1, 2018, Vol.52, No.1, 第二作者。

8.《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华人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施行——基于非虚构文学叙事的视角》,《魁阁学刊》,2024年第2期,第一作者。

9.政策性合约的产生与实践:基于失地农民与水库移民的比较》,《广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第一作者。

10.《浅层融入、深层区隔与多层跨国实践——以牙买加东莞移民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第一作者。

11.《公益慈善、印象整饰与利益交换:基于一个华南侨乡的考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独立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8年第9期转载)

12.《国家需求、治理逻辑与绩效——归难侨安置制度与华侨农场政策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第1期,独立作者。

13.《海外华侨华人、侨乡社会与跨国宗族实践——以广东五邑侨乡薛氏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年第1期,独立作者。

14.《跨国集体维权与回飞镖效应——基于美国福州移民的个案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独立作者。

15.《道义、交换与移民跨国实践——基于衰落型侨乡海南文昌的个案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年第3期,独立作者。

16.《跨越彼岸:美国福州移民的跨国政治实践研究》,《学术研究》,2014年第4期,独立作者。

17.《海南冠南侨乡公共文化空间的变迁——兼论侨乡范式的式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二作者。

18.《作为研究主体的客人”——以美国华人移民田野调查体验为例》,《开放时代》,2012年第10期,独立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3年第2期转载)

19.《道义传统、社会地位补偿与文化馈赠——以广东五邑侨乡坎镇移民的跨国实践为例》,《开放时代》,2014年第3期,第二作者。

20.《国际移民研究的理论回顾及未来展望》,《东南亚研究》,20126期,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5期转载)

二、消费社会学

1.《跨国空间下消费的社会价值兑现——基于美国福州移民两栖消费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一作者。

2.“Multi-sited Consumption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The Interplay of National Policies, Consumer Behaviours, and Urban Amenity Transformation”, China PerspectivesSSCI, Q1, 2024, Vol.139, No.4, 第一作者。

3.《华人移民Up主的族群身份展演与反响:b站有关视频的话语分析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2年第3期,第一作者。

4.《饮食浪漫伦理与吃货族的乐趣建构:基于广州青年吃货群体的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独立作者。

5.《从生产性身体到消费性身体:基于美国福州青年劳工移民的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5期,独立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9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7年第10期转载)

6.社会地位补偿与海外移民捐赠——广东五邑侨乡与海南文昌侨乡的比较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4期,第一作者。

7.《关系消费的表演与凝固:当代中国转型期饮酒社交消费研究》,《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独立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5期转载)。

8.“Cross-space Consumption among Undocumented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2016, 2(2): 158-182, 第二作者。

三、比较社会学

1.《新海丝路上的新加坡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5月,独立作者。

2.《抵御性族裔身份认同:美国洛杉矶海南籍越南华人的田野调查与分析》,《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第一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3年第4期转载)

3.《战略叙事展演与秩序地位竞争:中小国家的领导力构建与领导模式演变》,《当代亚太》,2024年第4期,第一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5年第2期转载)

4.“The construction of Singapore's mainstream Chinese media on OBOR: based on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Zaobao”, Asia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SCIE & ESCI, Q1, 2021, Vol.10, No.1, 第一作者。

5.《论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非对称结构对族群冲突的影响:一种结构与认知的互动角度》,《国际观察》,2023年第4期,第一作者。

6.《民族主义叙事框架下的做阶层”——新加坡华工阶层实践的发展历程研究(1911-1990)》,《开放时代》,2022年第3期,第一作者。

7.《国际难民的整合认同:越南归难侨多重身份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独立作者。

8.《后殖民时代妇女运动的本地化困境——基于马来西亚新兴妇女运动的讨论》,《东南亚研究》,2021年第5期,第一作者。

9.《逃离式加入与分裂式归附——基于泰北华人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一作者。

10.《从区域社会结构与在地文化系统视角看海外华人社团内部冲突——以美国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年第2期,独立作者。

11.《精英型与草根型框架借用:比较实地农民与知识精英的集体抗争》,《社会》,2009年第6期,独立作者。

 

决策成果

围绕华侨华人与亚太地区议题,有7项决策咨询与研究报告,多篇被省级及以上的部门采纳(含中山大学一类决策研究成果)。

 

获奖情况

1.20246 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20237 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六完成人)。

3.20231 广东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4.202210 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5.20226 入选中山大学一流本科课程(第一完成人)。

6.202112 第九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7.201412 第三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8.20145 2013年中山大学突出学术论文奖。

9.20137 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学术兼职

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

中国东南亚研究学会理事

广东省文化重点工程《广东华侨史》编修工程成员

广东华侨历史学会理事

《青年探索》青年编委

广州市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
国务院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智库专家

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