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先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
为缅怀烈士伟绩、发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月24日早,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与广州市银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在广州“文总”六烈士墓前联合举办了纪念活动。


广州市银河革命烈士纪念馆
文总六烈士温盛刚侄子温庭筠先生;文总六烈士谭国标之孙谭峰先生;文总六烈士战友伍乃茵后人、暨南大学副教授李胜利老师;文总六烈士战友,原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山大学校友杨康华之女,广州东纵研究会前秘书长虞耀华女士;文总六烈士战友,原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山大学校友杨康华之女虞学军女士;东江纵队后代,现任广州东纵研究会秘书长李爱平女士;东江纵队后代,广州东纵研究会理事张任明女士、饶潮生先生;广州银河园烈士公墓纪念馆宣教部副部长秦晓燕女士;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罗镇忠书记;中山大学党建组织员郑平老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海珊副书记等以及学院2016、2017、2018级本科生代表和青马班同学共13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深情缅怀革命烈士。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罗镇忠书记致辞
纪念活动在暨南大学李胜利副教授专题报告中拉开序幕。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罗镇忠书记首先致辞。罗镇忠书记代表学院对广州市银河革命烈士纪念馆,文总六烈士、东江纵队后人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中山大学的红色历史,特别是和文总六烈士相关的历史事件。罗书记勉励同学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继承发扬革命烈士精神。


李胜利副教授做专题报告
李胜利副教授是伍乃茵女士即六烈士之一凌伯骥亲密战友的后人。在银河园烈士公墓纪念馆礼堂里,李胜利副教授向中大师生详细回顾了广州文总成立的经过及其活动、广州文总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
李胜利副教授指出,广州文总的出现并不是偶然事件,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结果,是学习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的先锋队伍,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革命团体。李胜利副教授重点讲到,广州文总六烈士中有两人是大学老师,四人是中山大学的学生,其中凌伯骥、赖寅仿更是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的学生。尽管在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期间,文总六烈士惨遭杀害,但他们的遗志和精神却通过一封封遗书流传给世人,让世人感受到烈士倾注鲜血写出的滚滚奔腾的革命激情。“现在永别了,你千万不要伤心,还是好好地去做人吧,生离死别,对于我们,原是值不得说什么的。”这是凌伯骥烈士留给战友伍乃茵的遗书。
李胜利副教授娓娓道来,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幕幕斗阵的画面展现给师生。与会人员热泪盈眶,不约而同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发自心底向革命先辈们致敬。


捐赠图书资料
讲座结束后,“文总”六烈士后人、东江纵队后人分别向广州市银河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山大学捐赠相关史料书籍。
随后,大家移步银河烈士墓前举行扫墓仪式,祭奠长眠在这里的先烈英灵。道路两旁青松翠柏,庄严肃穆,师生们拾级而上、手捧白花、步履沉重。


学生代表发言
墓碑前,刻有“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牺牲六烈士墓”。长眠此处的正是被反动军阀政府所杀害的温盛刚、谭国标、凌伯骥、赖寅仿、郑挺秀、何仁棠。他们牺牲时,年龄最大的只有26岁,最小的年仅19岁。学生代表向烈士墓敬献花圈,表达了对先烈的深切哀思与缅怀。2016级包旭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提到: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历史为中大注入了红色气质。作为中山大学学子,应铭记红色传统、不忘革命初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奉献青春、报效国家。最后,在场全体师生面向先烈英灵三鞠躬并逐一敬献白花,寄托深深哀思。
附:广州“文总”简介
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文总”)成立于1933年4月。广州“文总”由何干之(谭秀峰)任书记,谭国标任组织部长,温盛刚任宣传部长,凌伯骥、赖寅仿、郑挺秀、何仁棠都是“社联”的负责人或骨干成员。1934年1月,谭国标等六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同年8月1日,英勇就义。如今,广州市东郊银河公墓中有一块刻着“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牺牲六烈士墓”的石碑,上面写着温盛刚等六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