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校环南中国海研究院主办的“海上丝路:人文交流与贸易往来研讨会、海洋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讨会”召开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4-12-09
201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院主办的“海上丝路:人文交流与贸易往来研讨会、海洋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讨会”在珠海市召开。环南中国海研究院副院长麻国庆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教授、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院院长梁庆寅教授致辞并做主题发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院张文忠、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院叶海林、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丁宏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何其敏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龚浩群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康敏副教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研究中心何明教授、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福泉、云南民族大学郭锐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张先清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秦红增教授、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台湾)潘英海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严海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黄瑜助理教授、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全京秀教授、美利坚大学Chapurukha M. Kusimba教授等46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汇报了各自的研究进展。本校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陈志明教授、岭南学院陈平教授等25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相关的学术报告。
这次会议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1、在贸易往来与海洋权益方面,围绕环南海洋产业集聚、贸易网络搭建等话题展开讨论,探讨了南海诸国贸易网络与社会文化网络相结合的可能路径;围绕海洋权益保护和海洋法等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分析了当前海洋问题争端存在的历史原因与现状,从民权与法权等角度讨论了建立合作机制的法律保障。2、在族群流动与地方社会研究方面,
从海外华人的宗族跨国实践、海外中国劳动等视角讨论族群流动的新特征和不同类型华人网络在构成跨界亚洲的文化和地缘基础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和作用,以及如何因应这种新特征重新构建信任机制等问题;关于东南亚地方社会的研究,专家学者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讨论了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机制,将现代化发展背景中东南亚国家的社会组织、城市建设与中国经验进行比较讨论。3、历史文化与海洋考古方面的研究比较丰富,与会学者围绕海上丝绸的历史与文化,详细讨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基础和变迁过程,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文化象征的现代化意义,讨论了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人文交流对于促进南海区域合作的重要作用;海洋考古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古代环南中国海海岛地区以及东南亚,以考古研究为核心,讨论非洲贸易网络和社会文化变迁,从广州与东南亚历史联系的角度讨论了环南海区域合作发展的路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