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民族与文化视野下的中华饮食”学术工作坊圆满召开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12月5日,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主办的“多元文化与文化视野下的中华饮食”学术工作坊圆满结束。此次工作坊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陈志明教授和段颖副教授召集,邀请到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民族博物馆、德国科隆大学、广东潮菜研究会以及中山大学相关学者参与讨论,大家就饮食传统与变迁、饮食与少数民族、饮食与健康、生态与饮食、移民与饮食等议题进行了生动的陈述与深入的探讨。
5日上午,首先由人类学系主任刘志扬教授与陈志明教授致欢迎辞,之后,陈志明教授以“饮食与文化的人类学研究”为本次工作坊引言,提倡以饮食与饮食方式研究为镜像,透视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多元面向。第一组发言主题为“饮食传统与变迁”:刘志扬教授从西藏拉萨的甜茶馆出发,从茶叶在西南区域的流转,谈到西藏的公共空间与族群分层;杨慧教授从考古学、生物学以及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提出关于为何云南是茶之源头的猜想;潮菜研究会张新民先生从潮州菜的历史与三大流派出发,讲述了潮州菜的传统与变迁;曹雨博士从古代文献及壁画入手,分析了古代餐饮方式从分餐到会餐的变化过程。
   “饮食与少数民族”为第二组发言的主题,袁同凯教授以丰富的田野资料,为我们展示了新疆哈萨克族饮食中的各种象征寓意;巫达教授从彝族历史、饮食禁忌及文化变迁中,分析文化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苏敏老师从知识论角度,分析鲁西南回族“清真”话语的流变;博士生韦玮展示了佤族在从“小红米酒”到“啤酒”变化过程中的文化失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果腹,更要吃出健康,吃出美丽,人们对于饮食的关注度与实际付出也越来越高。第三、四场的话题主要围绕饮食与健康、饮食与生态展开。罗攀博士从有机食品出发,从时下流行的有机、手工、传统食品等热门概念拓展,分析食品安全以及食品背后的信任危机;博士候选人余昕讲述了在砂拉越关于“燕窝”的田野调查,燕窝的流动及食用背后,有着丰富的意义层级及权力关系;麦秀华博士分析了“挑食”这种现象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构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疾病;张展鸿教授则从马来西亚槟城的蠔养殖生态的变化,到香港人吃蠔养蠔的变迁,谈到如何共享养殖经验,以及建立“有用的”文化遗产的思考;张文义老师以景颇族为例,谈到当“物”失去其社会意义,重新变为单纯的“物”的时候,物与当地原有的文化体系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各式各样的社会力量如何纠结博弈。
移民是人的流动,同时也是饮食、习俗等文化的流转。第五场主要围绕“移民与饮食”展开,段颖老师以缅甸华人为例,从仰光、曼德勒、腊戌三个城市分析族群与华人饮食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丁枚博士以维吾尔族餐饮为例,展现出饮食与身体、性别、阶层等的关系;博士生马海龙从马来西亚的回族群体出发,分析族群形成、餐饮、清真话语等纽合;博士生朱倩则从德国的中餐馆出发,分析中餐馆背后的移民文化认同。
会议由段颖老师作总结发言,饮食背后渗透着复杂的文化象征、话语体系及政治经济过程,人类学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尊重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以平等的心态接纳文化多样性。最后,段颖老师以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和“理解的艺术”作为结语,提出如果我们能将刚性的结构与柔性的情怀结合,可以从饮食研究中看到更多有意有趣之事。
“吃”关乎每个生命,入口的食物,包含了享用食物之人的种种过去。对于饮食的探讨意义重大,其中最重要的,不是生物意义上的“自我满足”,而是提醒我们,能否对日常的世俗生活多一份反思,能否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多一句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