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明起源研究的科学性
增强文明起源研究的科学性

主要内容:
国家起源是历史重建的阐释性综述,与田野发掘和材料整理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考古学研究。这需要我们完善科学方法,包括问题导向的理论探讨、清晰的概念、严谨设计的方法论和实证主义的逻辑推理。考古学文化是材料整理的基础性研究,是按器物共性归类的归纳法操作,其主要作用是构建文化的年代框架和历史关系。国家与文明探源是高层次的历史重建,需要整合聚落形态和物质文化的变化来探究社会异质性和等级分化的发展过程,并且需要采用演绎法的实证研究来探索物质现象背后的原因。因此,以忽略差异而强调共性归类的考古学文化分析,不足以了解文明起源的复杂化过程。从考古材料来研究文化变迁,需要赋予考古学文化以功能、系统和过程的特质,将器物静态的描述转变为动态的社会演变分析。此外,我们还需要将文化进化的规律性研究与历史学陈述区分开来。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的四阶段进化模型是社会发展一般性规律的总结,包括酋邦在内的四个概念相当于古生物学中爬行类或哺乳类的进化阶段或类型,各自包括了一大批差异极大、层次各异的社群。我国学者偏好采用古国这个术语来指代酋邦,但古国是来自文献学的术语,并非进化论意义上的一般性陈述。它既没有清晰的科学定义,也没有民族志或历史学实例可供类比,因此无法为从考古材料判断前国家社会形态提供参照。古国虽然可以指称那些比较接近早期国家的高级酋邦,但是对那些人数较少、发展层次较低的简单酋邦,显然不能用“古国”来指称。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也需要了解酋邦在向国家的转变中社会性质究竟发生了哪些根本的改变。民族志案例表明,没有一个王国是某等级社会简单变大的结果,而是通过武力吞并一批敌对的酋邦而形成的。征服者需要一个比酋长更高的头衔,国王就产生了。他需要派遣亲信来取代被征服酋邦的血缘管辖机制,官僚政府就出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可以被看作早期国家起源同一过程的升级版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弗里德将国家称为“超越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权”,这也是国际学界所公认的国家是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的结果。为此,中国文明探源的考古学研究应当从类型学的静态观察转向文化系统的动态分析,探索社会复杂化的进程和演变的原因。
主讲人简介:
https://www.chm.fudan.edu.cn/82/9d/c11450a98973/page.htm
陈淳,男,汉族,浙江奉化人。
1978-198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导师贾兰坡院士,获硕士学位。
1982-1986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
1986-1992 加拿大麦基尔(McGill)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2-1996 加拿大多伦多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
1997-至今 复旦大学文博系副教授、教授。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考古学理论家。主要从事史前考古学研究,涉及领域包括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农业起源研究、国家与文明起源研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出版《考古学理论》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近二百篇。
1998年主持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河北阳原县小长梁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新一轮的发掘,该次发掘完全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方法,将卫星定位技术,电脑技术和实验方法首次引入考古的田野工作。发掘和研究报告分别于发表于1999年与2002年的《人类学学报》。
2000年,承担复旦大学三年行动计划文科科研项目,从事《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探索》的研究课题。2000年获复旦大学研究生院100本研究生教材建设的特别资助,承担教材《考古学理论》一书的写作。2001年获国家教委文科科研基金资助,从事《中国国家探源的理论探索》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