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田野工作—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视角
数字时代的田野工作—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视角

主要内容:我们已经深度地进入到一个数字化媒体支配的时代。日常生活的数字化生存成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支配的存在。我们变得不仅由此而可以去接受信息,也借此去发布信息。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信息的接受与发布模式,更多不是面对面的,不是一个人对着一个人的,而是彼此间可以且经常是不用见面的,是一个人对着网络之中所有人的公开表白,当然也是所有人对着网络中一个人在持续性地甚至是暴力性地传递着借助于数字符号而有的各种模拟信息。对于所有这些信息的存在,不论是从文字到图像,还是从图像到视频,它们的表现形态真可谓是千姿百态,也在让人的注意力分配变得应接不暇,“低头一族”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模式,而成为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在这样一种基本生存处境中,也就是在文字、图像以及视频借助于微信、短视频以及视频直播而进行的彼此间无限度距离亦无任何障碍阻隔的传递交流的时代中,人类学所曾经极为熟悉的田野工作以及民族志书写的意义将会有怎样的一种实质性的扭转,显然是我们必须要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只有借助于此种的扭转,并适时去把握住这种扭转,才能真正去适应于这样一个无人可以真正避开的时代来临。
主讲人简介: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师从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2010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青海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文化转型人类学研究,城乡社会学、法律人类学、政治人类学等。研究领域包括:1.文化理论与社会人类学;2.乡村社会结构与纠纷解决过程的法律人类学研究;3.中国意识与现代中国观念的成长;3.艺术人类学与民间传统文化;4.民族地区习惯法社会、生态与文化机制的比较研究等;5.文化转型与基层社会创造性研究。并先后发表过中英文论文百余篇,具有较大影响力,代表性著作为《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2008年民族出版社)、《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法律与文化——法律人类学研究与中国经验》、《费孝通与乡土社会研究》、《本土异域间——人类学研究中的自我、文化与他者》《结构与再生产: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文化转型人类学》、《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