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优秀文化讲座经典系列第五讲:儒家经典的形成

儒家经典的形成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主题
儒家经典的形成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南校区怀士堂(小礼堂)
主讲人
郭静云 教授


    主讲人简介:

出生在苏联莫斯科。圣彼得堡美术院硕士,莫斯科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博士。曾工作于俄罗斯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1989-1992),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1993-2002助理研究员;2003-2006研究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3-200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5-2007),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6-2007)。现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本年度兼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访问研究员参与本所“儒家经典形成”研究计划。共有20于年研究、教学、考古与博物馆工作经验。研究专场:中国古代史与文化史,包括出土文物、出土文献、古文字、先秦与秦汉思想史。过去在俄罗斯用俄文发表过专著以及文章共三十余篇。最近在中国与台湾两岸发表了十几篇期刊文章和会议的论文。

    内容简介:

儒家思想,虽然源自先秦,但两千年来文人所读的儒家经籍均早已非先秦时期的「原本」,而是经过多次修补的「经本」。所有的经籍与传世的文献,皆屡次经历过不同时代的整理,除其原意之外,另含有许多累世而来,被不同历史阶段及观念影响的痕迹。

以儒家经典来说,首先,在西汉武帝、宣帝时,国家博士开始进行儒家文献的整理;接着在成帝时,刘向与其子刘歆在汉府中再次修正这些文献;到了东汉,马融、郑玄等经学家又做了补充编校,就这样,逐渐构成了汉代儒家经籍的样貌。在此之后,儒家文献又经过了历代屡被抄写、注疏、补充、修正的过程后,才终于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经籍版本。换言之,儒家经典源于先秦,编辑于两汉,以文物言,今日可见的古本,极少是早于宋代的善书。因此可以说,中国经籍的形成经过了不同历史阶段,这些历史阶段在经典文本上迭加了不同时代的层层痕迹。这些痕迹常常难以区分,尤其在溯源的问题上,原始的思想观点常常令人难以探索。不过,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终于提供了一点第一手的简帛文献资料。虽然出土文献资料仍有所局限,但却多亏出土文献使经典思想的溯源研究有了可靠的证据,是故,简帛研究在经学中启动了新机,产生了“经典形成”这一新学门。

出土文献一方面证明了所谓的“先秦古籍”确实有先秦的版本,而其思想源自先秦社会中;另一方面则显示了先秦的版本与传世的修本究竟是如何的不同。由此,既可探索先秦思想的原貌,也可考证文献从先秦至汉代的演变和变成“经典”之过程。

 

欢迎您参与、分享!

 

主办: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协办:历史系团总支、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