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前沿》系列讲座之四

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将来? 可能自我:一个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新方法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主题
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将来? 可能自我:一个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新方法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艺术楼301
主讲人
香港大学 朱诗敏

 

嘉宾简介: 朱诗敏,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在读博士,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取得心理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有在师范院校担任心理系讲师的经历。主要研究方向是青少年心理与社会工作。博士论文研究课题为香港青少年的可能自我研究。曾在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Psychiatric Services、《心理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2013~2014年,获富布赖特(Fulbright)青年学者奖,赴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工作学院与社会研究院访问学习,与Daphna Oyserman 教授合作研究可能自我的文化差异以及可能自我干预方案的本土化问题。目前致力于在留守儿童、失范青少年与城市贫困儿童群体中应用相关的研究成果,实践已有的干预方案,以学术研究为依据向青少年提供社会服务,促进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讲座简介:本次讲座系统介绍可能自我理论及其研究进展。青少年的理想往往与现实相矛盾,在无法成熟地认识二者的关系之前,青少年群体往往会过度放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无法将实现理想的动力落实到现实的行动中。可能自我理论(Possible Selves)区分了两种自我预设,即“期望的自我”和“害怕成为的自我”,并以此为基础,帮助青少年实现“期望的自我”和回避“害怕成为的自我”。近二十多年以来,西方学者已经对可能自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可能自我具有重要的心理调节作用,可能增加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减少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本次讲座将探讨青少年的可能自我,讨论可能自我理论在学校社会工作和青少年行为矫正方面的实践意义,并介绍基于该理论的本土化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