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前沿》系列讲座之六

社会工作的“社会”涵义——重拾社会工作的社会本质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主题
社会工作的“社会”涵义——重拾社会工作的社会本质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艺术楼301
主讲人
香港城市大学 甘炳光

嘉宾简介:甘炳光,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香港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学士(主修社会工作),英国爱丁堡大学理学硕士(资深社会工作),英国雪菲尔大学哲学博士。曾从事社区发展工作,督导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以及长者青少年中心运作,推动在职社工专业培训及发展工作。教学及研究范围包括:社区工作、社区组织技巧、小组及团队建立技巧、特别需要及弱势群体介入工作、社会老年学、长者去权与充权、充权理论、婚前辅导、政策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价值观及社会工作信念等。1994年荣获香港城市大学首届杰出教学奖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1999年荣获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院学院教学贡献奖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ntribution to Learning Award)2008年再度荣获香港城市大学杰出教学奖。2012年获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院颁授杰出知识转移奖 (Excellence in Knowledge Transfer Award)。著作散见于书籍及国际学术期刋。出版书籍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 (1994年初版)、《香港房屋政策论评》 (1996年初版)、《社区工作技巧》(1997年初版)、《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30封信》(2006年初版)、《小组游戏带领技巧—从概念到实践》 (2009年初版),及《回归信念—社工信念的实践》 (2010年初版)

讲座简介:社会工作实务越来越看重个人辅导工作,并专注于临床治疗理论与技巧的发展。但是,社会工作不等同于“治疗工作”、“辅导工作”或“个人照顾工作”,其名称中有“社会”两个字。若只看重个人改变及治疗功能,是否应该沿用“社会工作”这个名字?本次讲座嘉宾将回应这个问题,尝试探讨为何社会工作有“社会”之名,提出社工专业迈向个人辅导及治疗的趋势彰显了目前社会工作“去社会化”的问题。应当重新理解及关注社会工作的真正“社会”涵义,并以此为基础完成相关的实践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