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时刻,不止今天!│分享杨小柳教授从事科研工作的感悟与思考
今天是第114个国际劳动妇女节,这是一个女性的专属节日。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专门节选转载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处精心策划推出“妇女节特辑”中,我院杨小柳教授从事科研工作的感悟与思考。
杨小柳:学术行政双肩挑

杨小柳,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校团委书记、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课题首席专家,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学者,主要从事移民与城市化方向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论著4部,成果多次获得省级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既潜心学术研究,又投身行政工作。两套体系的工作如何兼顾和平衡,又相互有何启发?我们从这个问题开始了与杨小柳教授的访谈。
谈及学术与行政的差异,杨小柳教授深有体会。学术,是一趟沉厚深入的跋涉,要求人们去发现、探索、创新。其核心在于“提出问题”,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和逻辑推演;而行政工作,则更侧重于体系内的分工协作与高效执行,关键在于“把活干好”,需要个体能够快速适应并融入这个体系,明确自身职责,按规开展工作。显然,这两大体系在构建逻辑上截然不同,故而这二者兼任所面临的思维之碰撞,无疑是让人感到无所适从的难题。与此同时,杨小柳教授的家庭情况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她的先生常年在异地工作,家中两个年幼孩子的养育重担又落在了她肩上。因此,她实际上需要在学术、行政和家庭这三个不同的体系中频繁切换,力求协调兼顾。她坦言,这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在不同体系间实现无缝衔接,确保每一方面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她的经历无疑展现了一位女性在多重角色下的坚韧与智慧。
杨小柳教授表示,最开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完全就是兵荒马乱。经过了数月的深思熟虑,她才厘清几个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起初,她试图为这三者排序,按重要性分配时间与精力。然而,她发现学术是她作为学者的使命,那份初心与热情从未动摇;行政工作则承载着服务学校、立德树人的重任,责任重大,须全心全意投入;家庭,作为妻子与母亲,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孩子们的关爱与陪伴,她无法割舍。三者皆为大事,需全力以赴。所以,既然无法排序,那就三者兼顾。

接下来,她就从提高工作效率着手,一方面系统规划和统筹时间安排,把时间的安排细致到每天的每个小时,通过时间安排的规范化、程序化,保证每个时间节点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并确保不遗漏。另一方面,时刻保持学习热情,运用学者开展研究的思维范式和方法,抓关键基本问题,熟悉自己缺乏经验的行政文化,实现“社会化”的融入和适应。
同时,还要保持身心健康。杨小柳教授认为,身心健康是我们扮演好各类社会角色的基础和前提,找到一个能够持续坚持的兴趣爱好,对应对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十足重要。她的秘诀是坚持每天中午一小时的瑜伽冥修,和自己的身心对话,去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的心灵提供一个栖息地,对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工作生活的热情有奇效。

最后,杨小柳教授表示,广大女性科研工作者还在成长之路上,必修之课或在于兼顾多端,穿梭诸境。愿众女性科研工作者坚韧不拔,用心处理多重身份,修以丰富视角去战胜前路荆棘片片。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她祝愿大家身心健康,事业腾飞,家庭美满。祝福之诚,愿共鉴之。
学生寄语
1.郑姝莉:从2011起,我已经认识杨老师近13年了。这十三年,一直以杨老师为榜样,但是自觉很难做到杨老师那样。我认为她有以下几个特点:学术上治学严谨,老师不断在基础研究与田野方法并重的领域深耕,打造自己的研究版图。利用宏观规划思维、中观理论推进与微观方法坚持的三种策略,展开了经验研究、方法论反思与理论提升。生活上严于律己,杨老师有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自律性与独立性。她对生活非常有规划,一旦制定好规划,雷打不动,坚持完成,能把诸多行政事务、学术事务与家庭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并能腾出空间健身,还练习到了极致。为人宽于待人,能设身处地地为每一个学生考虑,并且从自身经验出发给出中肯的建议,衷心地希望学生们能够向善向美。
2.袁芬:杨老师在科研上非常严格,对学生要求很高,希望我们能尽快提升科研能力,在往后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当然,高要求的同时,老师也是毫不保留地把她的科研思路、想法都教给我们。在生活中,老师又很温柔很包容,是一个共情能力特别强的老师,不管是我学习还是生活层面的困难,不论多小的事,老师都会细心地安慰开导,想办法帮我联系解决。老师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亲人和朋友般的存在。老师总是希望,可以尽可能地帮我们规避一些可能的风险,未来可以更顺一些。跟着杨老师求学的这几年,真的学到许多。老师严谨缜密的思维逻辑能力、强大的执行力、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都让我特别震撼。但我最为佩服也是最为感激的是,老师教会我,用行动打败焦虑与内耗,保持心态与情绪稳定。
每一分成果都来之不易,每一刻坚持都值得钦佩。今日的高峰之下,布满了我们优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往日努力攀登的脚印,她们不畏挑战、潜心科研,将研究做在古往今来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未来的征程之中,她们的力量仍将在各个领域迸发!她们的高光时刻,不止今天!
采编:朱明明
初审:林叙佳
审核:余成普
审定发布:陈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