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城市:考古发现与研究”工作坊
2023年11月18日,由我院主办的“聚落·城市:考古发现与研究”工作坊在南校园马丁堂二楼讲学厅召开。来自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受邀参加此次工作坊。论坛分为四组,对聚落考古和城市考古的多个议题进行了交流。

第一组 新石器阶段
暨南大学郭明建反思了聚落概念的内涵,提出要用整体的视角和科技的手段全面地研究聚落系统,将理论方法有效地应用于田野考古的实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锁强介绍了广东岩山寨遗址近年发现的石峡文化高等级墓葬和夏商时期大型聚落,对研究岭南史前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良智介绍了七星墩的聚落布局、重要遗存和兴衰过程,指出七星墩遗址并未中断而是被纳入了华夏化整体进程当中;郑州大学崔天兴分析了三门峡小交口遗址制陶类遗存的陶器形制、工艺、变异系数、化学成分,陶窑形制与分布;暨南大学熊增珑指出红山文化晚期墓地一般成片分布,经过有序规划和布局,多次重复营建利用且葬祭一体,体现较高社会复杂化和文化趋同现象;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肖达顺提出要探寻“南海Ⅰ号”背后的文化过程,依照沉船考古遗存的特性开发出独特的分类与记录系统并建立数据库,以研究“南海Ⅰ号”的生命史。
第二组:夏商周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海涛介绍二里头遗址以主干道路和其两侧的墙垣划分为方正规整的功能区,宫城设于中心,重要功能区环绕在宫城周边,呈现多网格式布局,严谨清晰的规划布局体现了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田伟提出晋南地区商代前期呈冶铜业资源导向型聚落布局,商代后期晋南地区冶铜业衰落,聚落数量大幅缩减,区域资源集中于大型聚落,体现商王朝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统治策略;武汉大学何晓琳将淮河流域商代聚落分为三个等级,并回顾了典型遗址的发展变化历程;武汉大学孙卓介绍了2013年以来盘龙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探讨盘龙城兴起至衰落的三个阶段和景观变迁及与周边地区和中原的互动关系;北京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吴健聪回顾了1930年代外籍传教士在汕尾进行的考古调查记录,通过历史地图和GIS系统确认了捷胜沙坑遗址的位置与范围;陕西师范大学张寅通过对墓葬和陶器的分析,结合历史文献,指出礼县六八图遗址并非秦人的早期都邑,其形成应与“秦霸西戎”的历史背景有关。
评议与提问环节
南方科技大学唐际根回顾点评了各个题目,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未来方向。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强禄以广东英德岩山寨和“南海Ⅰ号”沉船为例,指出需要在重点遗址做出范例,将聚落考古理念应用于实际研究。

第三组:战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涛分享了近年来汉魏洛阳城宫城的考古新收获,为进一步了解汉魏洛阳城从东汉到北周的布局演变提供了线索;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蒙长旺以四座广西战国秦汉城址为例,分析了广西战国与秦汉城址各自特点并进行总结;中山大学刘扬根据沙梁子古城城内高台建筑的形制特点推测其为粮仓,提出考古所见汉代边城承担多样化功能属性;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许志强梳理了南京江宁华西村战国秦汉墓葬的器物质地、器物组合和器型的演变规律,深化了对江东地区西汉初期的文化塑造过程和汉六朝时期传统吴越文化因素复兴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沈丽华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提出东魏北齐邺城宫城为多重环绕格局,第一重宫城确认为双重宫墙结构,宫城中轴线北端止于后寝中心,纠正以往基于文献形成后宫东西并立的认识;中山大学韦伟燕介绍广西浦北越州故城具有“劈山为门”的营建特点以及不规则形外城套方正内城的城池布局,出土大型院落及建筑基址,高等级建筑材料及地方代表性器物,为研究边疆族群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提供重要资料。
第四组:唐宋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任冠结合文献记载确定唐朝墩古城遗址为唐代庭州蒲类县县治,并介绍代表性遗迹,指出宗教因素对城市布局可能的影响,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流的节点;南越王博物院李灶新结合遗迹分期、历史文献与酒瓮等陶器确认宋代广州“公使酒库”遗址,为确定古代广州城市和南汉宫城的布局变迁、“南海Ⅰ号”沉船性质提供了重要资料;中国人民大学王子奇回顾了近代以来各学者与机构绘制的隋唐长安城平面图,提出要重视实测图和复原图两类图像,揭示城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与城址复原研究的双向推动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刘岩从作为人与社会关系的空间、作为人与物间关系的空间两方面阐述了考古学的空间概念,并以社会学中的“惯习”理论为中介,阐明了恰塔霍裕克和查海遗址社会秩序的建立是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践行实现的,并指出社会空间的考古学研究需要以田野考古的精细化材料为基础,将科技考古分析同社会学理论相结合进行多维阐释;中山大学周繁文把中国大一统的整体性视角带入罗马的区域性研究中,对罗马城市的营造方式、平面形制、城区规模、布局规划等特征做了总结,提出在中国古代城市研究中可以适当扩大视野,尝试在与欧亚大陆其他城市的对比中突出中国特色。
评议与提问环节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岩表示,本次工作坊展现了许多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新材料,同时以石峡遗址墓葬区和“南海Ⅰ号”沉船为例,期待今后能看到更多聚落考古学的新材料、新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瑞研究员对下午的汇报进行总结与评议,提出聚落考古学方法在不同时期、不同遗址的适用性不同,期待将来聚落考古学方法论的新进展。
提问交流环节,李岩结合广西城址发掘情况,提问在缺乏文字材料和城墙的情况下,要如何判断城的性质。蒙长旺提出根据遗址建筑遗存、周边的墓葬、文献记载的地望等综合分析遗址的等级规模进行判断;同时,广西丘陵地带的城址可能因地制宜,城墙并非必然。
最后,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郑君雷副院长评价本次学术工作坊内容丰富、研讨深入,城市考古和聚落考古还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开拓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