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大人类学毕业生的专业情感

发布人:朱明明

一个中大人类学毕业生的专业情感

邓伟忠

 

前言

人类学的春天到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考古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4年,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如今探源工程已进行到第五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20209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他还指出,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2022527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202111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规定,力争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员数量增长25%

下文是我在20157月写的一篇感悟,希望对想了解人类学的人有所帮助。

 

我是中山大学人类学97届的本科毕业生。尽管毕业后从事工作与专业无关,但对人类学的感情却日渐浓烈。社会上有关人类学的种种信息仍会不时触动我的神经,421日网上的一篇文章——《不要低估人文学科的好处》,就在我心里泛起了不小的涟漪。如今正是高考录取期间,希望我的专业感言,能对人类学系的新生有所启发。

万幸中的“不幸”

19938月,有幸收到中山大学录取通知书,感觉欣喜万分。是年9月初,我满怀自豪与喜悦踏进校门,来到人类学系。当年人类学系是全校规模最小的院系,本科仅考古和人类学(民族学方向)两个专业(轮流隔年招生),全系本科生也就80人出头而我们93级(23人)是学生最多的班级尽管是个小系,但师资力量却不弱,全系30个教职工教授就有10多个,博导也有几个,而且拥有全国人类学专业第一个博士点。

90年代初正值经商下海的热潮,经济法律等类型的专业很热门。入学之初,跟其他院系同学接触,对自己读的所谓冷门专业,难免产生心理落差。夜晚熄灯后舍友们天南地北瞎聊,话题当然少不了段子,更少不了聊聊各自被中大录取的过程,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在抱怨声中沉寂下来。记得军训的时候,有一次教官喊人类在这边(集合),昆虫在那边,引得一阵哄笑,个别敏感同学的眼神里流露出些许无奈

时间长了,大家慢慢适应了现状当时全国仅厦大和中大设有人类学系,相互之间惺惺相惜,同病相怜不知从哪届开始,形成了双方班长写信交流的传统这种集体交往实属难得,对于全国仅存的两个人类学系93来说弥足珍贵不曾想,随着1994年厦大人类学系撤拼到历史学系,与厦大人类学难兄难弟的交流也随之消逝了。我们又陷入了纠结和迷茫的漩涡之中……

温暖的大学时光

当时我们上计算机课用的都是286386电脑,学生没个人电脑,校外没有网吧也没太多娱乐活动,因此同学们的日常交流颇多。最难忘的是晚上无课时大家结伴去珠影看内部片,到学校南门和东北门外的城中村看录像、打桌球、吃夜宵96年学校文艺汇演,我文艺部部长,组织60人的大合唱,把所有能唱歌的同学召集起来却凑不够数,后来邀请了系里成人自考大专班的学生加入才得以参与(最后获得三等奖)。其时8个人住一间宿舍,我们每年抽签更换一次床位虽然生活条件和家庭背景不同,但同学们和谐相处、平等相待,跟兄弟姐妹一般。由于人数少,大家都比较熟悉,同学及师生之间很亲近,感觉我们人类学系就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难忘的实习经历

人类学注重田野调查我们的实习是到清远市清新县三坑镇的明联瑶族移民新村进行的,大约一个月时间。我们分组到瑶族农户里,每天跟他们拉家常,通过置身于其中,用心交往,留心观察,以当地人的心态了解当地人。在熟悉的过程中,大家和瑶胞们结下了友情。

当时条件很艰苦,我们住在三坑镇政府一栋破旧的二层小楼里,屋里连床都没有,带队老师和我们一起打地铺(陈运飘老师全程带队,张应强、张振江、朱爱东等老师先后短期参与调研)。也许是年轻吧,我们苦中作乐,每天调查完毕在回驻地的途中,大家一路欢声笑语,踩着金色的沙土畅谈收获和感想,忘却了一天的劳顿永驻在大家记忆里的是:沿途的山路,白天草木苍翠,飞鸟成群;黄昏晚霞映照,满眼金黄夜晚繁星满天,蛙虫声嚣。

最佩服我们的女队员-----班里的五朵金花和朱爱东老师。每天早出晚归,从驻地到各个村寨,来回都要徒步三四个小时,调查回来时已是披星戴月她们步伐比我们沉重,脚底都磨破了,却从不叫苦,毫无抱怨,每天都坚持不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当地瑶胞经济条件差,有很多留守儿童,甚至还有不少失学儿童。作为农村贫困生的我来说,当地的很多情形都是自己所熟悉的,感觉非常亲近。对城里的同学来说,想必会更加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吧。

“不幸”中的万幸

毕业由于社会形势和专业限制,大家找工作比较困难,找对口的文博系统更难,结果班里陆文东同学一人从事本专业工作。令人欣幸的时,陆同学回到广西老家文博单位,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加上自身奋发进取,目前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

人类学研究强调整体观,把社会或文化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这让我学会了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偏颇。人类学注重文化相对论,要求研究者客观地看待被研究的对象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被研究者的文化。经过人类学专业训练,使得我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经常换位思考,与身边人和谐相处。人类学要求跨文化比较,让我明白不同的地区、族群甚至家庭都有差异性,避免以另类的眼光看人。

参加工作的头几年,总觉得所学无以致用,甚至发现在陌生的工作领域中后知后觉,难免对人类学产生抱怨。但多年后回过头来,我慢慢发现,做人比单纯做事重要得多,做事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做人。随着阅历的增加,对人类学专业,曾经的抱怨早已消失,感激与庆幸之情在不断增加……

悠悠母校情

毕业后,部分同学天各一方,但人类学的凝聚力更加强劲。2007年我们班毕业十周年聚会,23个人的班级,除去联系不上和有事脱不开身的,最后17同学相聚康乐园马丁堂。当时本来有去大学城东校区参观的计划由于大家对中大校本部的一草一木留恋忘返,对老师满怀眷恋,旧情难舍,导致两天的活动都在南校区进行2012年毕业十五周年聚会,也主要在南校区活动。为表示对在外省工作同学的心意,这两次活动都由身在广东的同学自愿出资分担了费用,事情虽小但体现了同学情深。

岁月悠悠,中大难忘,人类情深。去年我们班自发为系里捐款,同学们在经济不太宽裕的情况下,短时间内筹集了20铸造了两座铜像(分别是杨成志教授和梁钊滔教授),在中大90周年庆典之际为母校母系献上了一份薄礼。

人类学的愿景

在我看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你和你们;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他和他们;人类学要求研究者必须以被研究者的角度去理解当地文化,即以我们的角色研究我们。

人类学带给我们丰富的隐性收获如细水长流、润物无声,在多年后的工作及生活当中,才能逐渐体会得到。就我们班同学来说,虽然大家没有大富大贵,生活也很平淡,但大家都很努力、很敬业,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一些成绩。这正了中山先生的教诲,学生要立志做大事做大官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常态下,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已经成为共识。如何调适自我,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自我,尽可能发挥出最大的正能量,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人们的目光开始聚焦到我们自身,人类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自己,也许人类学的春天已经到来。

进入中大人类学系,也许不能令你荣耀加身、激动万分,但必将带给你内心的平静和人生的充盈!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衷心希望人类学的后来者,在人类学的春天里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姿的花朵!

后记

我出生在海南省儋州市的山区农村里,大学毕业后最初在广州某职业高中任教一年,接着到佛山某企业任职两年,后来回到母校旁边从事教育培训工作。

1997年底刚参加工作不久,系团支书骆腾老师建议我写一篇工作感言,我却一直没有完成。如今的这篇感言算是弥补了当初留下的缺憾吧。

贾云祥同学向我提供了很多想法和修改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初审:朱明明

审核:范星星

审定发布:陈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