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专业介绍
专业定位:人类学致力于探讨人的整体性,从经验世界出发,立足田野实证,结合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研究,关注人的生物与社会属性之间的相互依赖与转换,理解时代精神、群体气质以及身处其中的人。在科研方面,人类学系将以移民与族群研究、西南民族与东南亚研究、医学人文研究,民族考古学、海洋考古、文化遗产研究等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类学学科。在服务社会方面,人类学系将努力为政府、科教机构、文化传媒等领域培养、提供专业人才,为政府、机构等提供重要咨询,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实证经验和理论依据。
培养目标:人类学系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复合人才。秉持“在田野中发现过去,在调查中阅读社会,在行动中学以致用,以学术引导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田野实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深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前瞻、规划思维与跨学科视野,在整合关于人的不同经验、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对时代特色与社会发展的宏观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实际动手能力,学术性与实践性兼备的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中山大学人类学学科是我国最早复办的人类学学科点,于1981年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最早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教育办学层次。人类学专业于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重点学科通过复评。人类学、考古学均被认定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点。人类学为全国重点学科,全国综合实力第一;考古学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QS排名位列全国第四。
课程体系:人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人类学理论”,“人类学方法”,“田野实习”,“民族志写作”等专业基础课,以及语言、经济、政治、法律、宗教、亲属与社会组织等分支领域课程。这些课程1)注重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通过长期田野调查训练,强调“深入社会现实,了解社会机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理解现实的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辨能力,立足田野调查,以多元多样的方式书写、传达来自祖国大地的动人故事。
师资队伍:人类学系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其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高层次人才多人,多名教师在人类学、考古学及相关领域的国际国内专业学会中担任副会长、理事等职。
教学条件:目前,人类学系建有博物馆、文科重点实验室(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供师生教学、科研使用,而依托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建立的中山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此同时,为并配合学生实习与教研结合,人类学系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处田野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