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余成普老师就近期的血荒问题接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今年8月以来,我国昆明、南京、北京、合肥等城市血液纷纷告急,发生大面积、长时间的血荒,严重影响了输血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的医疗事业。血荒问题由此成为近期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
近日,就血荒问题,我国献血研究专家、我院师资博士后余成普老师接受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联生活周刊、法制日报、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的特约专访。在其长期扎实的献血调查研究基础上,余成普博士就当前血荒问题出现的原因、献血行为的现状以及目前我国献血机制的制定与实践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具有针对性的见解并对血荒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对于“血荒”发生原因,余成普认为,一方面,历史的采血制度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使得健康忧虑依然是阻碍公众献血的主要因素,献血“染病”和“伤身”的误解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单一的献血源增加了发生“血荒”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农民工和大学生一直是献血队伍的主力军。”余成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时说,现在的情形是:这两个主力献血群体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比如,学生放假、春节时农民工返乡等,都有可能引发一场供血危机。他认为,政府和血站在宣传献血健康文化上依然要下功夫。而扩大献血源成为缓解血荒的必由之路。在发动国家公务员、医务人员等群体献血上,政府或许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办法,“比如,是不是可以通过精神文明单位等荣誉给予态度积极的单位一些鼓励?是不是多增加些象征性激励呢?”此外,政府应当加大对血液中心的硬件投入力度,比如多购买一些采血车,扩大采血范围。“只有真正建立了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季节性血荒才有解决的可能”。
对于很多人质疑我国的献血制度,余成普认为不能因为在一些城市发生的季节性血荒就怀疑甚至否定我国的献血制度。从国际和我国的实践来看,自愿献血制度都是最高效率、最高安全的献血制度。但他同时强调,在献血制度的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用血收费的透明度问题、用血报销的程序问题等都需要亟待澄清和解决。
对于因血荒而怀疑公众奉献精神的观点,余成普认为奉献精神和献血不能直接划等号。奉献精神只有在积极的组织运作和合理的制度运作过程中才能得到彰显和维持。
余成普博士从2006年开始关注我国的血液事业,其博士学位论文为《生命的赠予:中国血液捐赠的个案研究》(2009,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097月获聘中山大学师资博士后。他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为署名单位发表的《作为组织问题的“血荒”》(《开放时代》,2010.1)、《生命的礼物》(《社会学研究》,2010.1)等论文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成为国内该领域少有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之一,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52010.6)转载。
目前余成普博士为中山大学医学人类学与行为健康研究中心秘书长兼研究员,研究兴趣为血液捐赠和器官移植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