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梁钊韬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第四届移民与城市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纪念前辈学人 传承学术星火

“纪念梁钊韬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第四届移民与城市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


 


   今年是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梁钊韬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了弘扬前辈学子优良的学术传统,把握时代脉络,促进人类学学科地位的全面提升,2016年11月19日上午,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和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举办的“纪念梁钊韬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第四届移民与城市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图书馆五楼会议室召开。来自台湾“中研院”、澳洲国立大学、香港树仁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山西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大理大学及中山大学等20所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本次学术研讨会。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张应强教授、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刘志扬教授出席了此次会议的开幕式。会议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周大鸣主持。

   陈春声书记指出,中山大学人类学学科是一代代学子筚路蓝缕积累起来的。这个学科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建校初期傅斯年建立的语言历史研究所以及后来“中央研究院”建立的史语所。正是梁钊韬等前辈学者所做的工作,才让中大人类学有了现在的学科基础。他强调,要继承前辈学人的优秀传统,在调查研究和田野经验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如何培育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经验,又在国际人类学界真正有影响的人类学理论。他期待年轻的人类学者能做出根本性的理论意义上的贡献。

   张应强教授介绍了梁钊韬先生的生平事迹,他认为,认为梁钊韬先生为中大人类学系复办和中大人类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梁先生等前辈学者的开创性贡献和学术星火的代代相传,中山大学人类学才能成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学术重镇。他说,“今天我们汇集在康乐园,纪念梁先生和探讨移民与城市化研究,也正是这种学术血脉相连、星火传承的一个体现。从整个学界的发展趋势来看,移民研究已经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需要合作的可以代表学术新的增长点的一个重要领域。”最后,他预祝本次研讨会成功、圆满。

   黄树民先生回忆说,梁先生对人非常诚恳,也很坚守学术的原则。中山大学人类学会变成中国人类学首屈一指的研究机构,跟创办人类学系的梁钊韬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刘志扬教授则以《梁钊韬先生与南方民族及移民研究》的主题发言对大会进行致辞。他认为,梁先生秉承了中国人类学南派注重田野实践的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践行了杨成志先生提出的“民族学的路是靠两只脚踏出来的”思想。

         
 

   会议主题演讲部分,周大鸣教授作了名为《移民与城市活力——以广州市为例》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城市活力最终体现在城市的文化多样性中,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有利于防止城市品位和趣味的标准化,创造力的贫乏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雷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继焦研究员依据近年在中国一些城市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影响“经济文化类型”转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以云南大理双廊镇为例,探究了国内旅游劳工移民的社会融合特征和影响因素。汕头大学研究生王颖探讨了广东省汕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人口质量及人口规模的相关问题。

   本次学术研讨会为期两天,50余名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国际移民”、“新移民与城市化”、“移民与族群关系”、“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与社区变迁”等专题进行学术研讨、建言献策。